導讀:加好友,送皮膚,打著低劣的幌子,一群詐騙分子盯上了青少年玩家,據不完全統計,2023年下半年以來,全國各地有超過50個地方的公安、政法系...
“加好友,送皮膚”,打著低劣的幌子,一群詐騙分子盯上了青少年玩家,據不完全統計,2023年下半年以來,全國各地有超過50個地方的公安、政法系統政務賬號曾發布涉蛋仔派對“免費送皮膚、道具”騙局案例,其中,廣東東莞一名13歲男孩被騙36萬余元。
一名辦案民警表示,2023年下半年以來,涉網絡游戲類的未成年人被騙案件相較以前有較大幅度增加,受害者年齡趨于低齡化,且案件在中小學寒假期間多發,很多家長都是收到轉賬短信后,才發現孩子被騙。
一年坐擁5億用戶的蛋仔派對,現在無疑是游戲圈的頂流,而這5億用戶中,有相當多的中小學生。今年回家過年,相信很多人都發現,蛋仔派對在孩子群體中非常流行,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盯上了這群心智不成熟、辨別力不強的低齡用戶。
根據目前警方的案例披露,可以看出,這群騙子完全就是沖著孩子來的。他們利用未成年人經濟不獨立、愛攀比、好奇心重的特點,偽裝成“免費送游戲皮膚、道具”的好心人,誘導孩子添加其為好友,之后又冒充游戲公司的工作人員,利用孩子分辨力差,做錯事不敢告訴父母的弱點,謊稱孩子因違規操作導致不良后果,需要按其要求解除風險,否則就要繳納巨額罰款,甚至要對家長進行拘留。
很多孩子到了這一步已經非常慌張了,只會對騙子言聽計從,稀里糊涂地就將爸媽的銀行卡信息和驗證碼交了出去。一些騙子還會冒充警方,對心存疑慮的孩子進行威脅和恐嚇,從而達到詐騙目的。
依托于熱門網絡游戲,通過免費送皮膚信息篩選合適的對象,布下精心設計的陷阱,精準實施詐騙,如此奸詐狡猾、毫無良知的手段,低齡未成年人很難分辨和抵抗,而不少孩子被騙之后,出于害怕父母責怪,不敢承擔責任的想法,往往都不會及時報警,等到家長發現的時候,恐怕早已被騙子卷走了巨額錢款。
孩子是自己的,錢是自己的,出了事,家長肯定是第一責任人,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,家長有義務和責任去多關心孩子的日常動態,引導未成年人健康生活,安全上網,不要讓孩子使用自己的銀行賬戶,平時多告訴孩子,有事要告訴家長,不要畏懼溝通,最大限度地去保護好家庭財產安全。
但反詐之路任重道遠,未成年人反詐更是難點重重,騙子太壞太狡猾,孩子涉世未深又太天真,家長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務,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在跟誰聊天,同時,很多家長自身也有認知局限,無法很好地幫助孩子去辨別網絡中紛繁復雜的信息。當針對未成年人的游戲騙局,已經如此明目張膽,如此機關算盡時,給孩子上好反詐課,避免他們不知不覺中就掉入騙子的陷阱,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。
首先,游戲運營方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,堅決落實國家相關規定,在“防沉迷”上下足功夫,不能打開諸多“后門”,為犯罪分子提供可乘之機,更不能什么問題都等著家長舉報,要主動出擊,清除不良信息,甄別和保護未成年游戲用戶,不要讓自家游戲成為“騙子窩”。
監管部門、公安部門更應加大管治力度,不但要對相關案件從嚴偵辦、查處,更要約談容易滋生此類騙局的熱門游戲平臺、網絡平臺,監督其加強審核、巡視,及時清理不良信息,將騙局扼殺于源頭。對怠于履行責任者更要嚴格追責,有效有力地維護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安全。
2023年12月23日,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發布《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》顯示,2022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.93億。2018年-2022年,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從93.7%增長到97.2%,基本達到飽和狀態。可見,網絡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,成為孩子學習、娛樂、社交的重要途徑和工具,這一趨勢已經勢不可擋。
所以,社會也應直面這一現狀,積極全面地開展成年人反詐教育,講解防騙知識和典型案例,幫助孩子們去形成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,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和消費觀,提高孩子們的防騙“免疫力” 。
在一個文明法治的社會,我們絕不容許未成年人成為騙子眼中的“肥羊”,一定要各負其責,主動出擊,多措并舉,筑牢未成年反詐的安全防線。
下一篇:最后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