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北方小年為什么早一天?因為皇帝要省錢。歷史上直到清朝前期,大部分地區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。清朝中后期,皇室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
北方小年為什么早一天?因為皇帝要省錢。歷史上直到清朝前期,大部分地區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。清朝中后期,皇室在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,為了節省開支,就把灶王爺也同一天拜了。北方百姓紛紛效仿,小年就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三。灶王爺是唯一常駐人間的神仙,記得把灶王爺請回來哦。
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
可見,早在南宋時期,小年就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。但是,作為北方人的我,家里一直以來都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,這又是什么原因呢。
原來,各地小年“時差”與清朝祭祀有關。
清朝帝王大年二十三祭天,大典儀式隆重繁復,于是順道把灶神一并祭祀,省時省力省錢。
自然民間便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的說法。北方離皇家近,跟著官府風俗一并臘月二十三過年小年。水上船家則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小年,各地不同“時區”過小年,大概還是與地理位置和風俗習慣有關。
關于小年風俗,《東京夢華錄》是這么描述。
二十四日交年,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,備酒果送神,燒合家替代錢紙,帖灶馬于灶上,以酒糟涂抹灶門,謂之“醉司命”
可見,宋朝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,人們會請道士僧人看經,備好酒品貢果敬送灶神,燒紙錢,貼灶馬,用酒糟涂抹在灶門,醉一醉司命。
每年到這個時節,灶王要回天宮述職,匯報民間情況,大家為了讓灶王多多美言,想方設法“賄賂”灶王。
而且,相傳民間為了不讓灶王孤單,民間合戶的門前貼著的灶王神像,時常是灶王爺、灶王奶奶時常配對出現,可見民間對灶王的敬愛,能想到的都想到了。
在北方,我們在大年二十三的風俗是吃糖瓜,寓意也是甜住灶王的嘴,多去天宮好好美言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陸續開始掃房、采備年貨,俗稱“忙年”。
其實每年過年,最有儀式感的過程,似乎從臘八或者小年開始,人們忙碌著準備跨歲迎新。孩子們開始期待新衣服,老人們把愛穿的紅衣服準備出來。
年味兒隨著孩子們放假、年輕人們返鄉、老人們回憶提醒著風俗事項,越來越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