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最近,江蘇要求課間10分鐘清空教室的規定引發爭議。該規定出自江蘇省教育廳11月13日下發的《關于印發江蘇省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責任清單
最近,江蘇要求課間10分鐘“清空教室”的規定引發爭議。
該規定出自江蘇省教育廳11月13日下發的《關于印發江蘇省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責任清單(試行)的通知》。為防控近視,《通知》明確了教育局局長、學校校長、任課老師、家長等8類人群的近視防控責任,其中要求班主任“督促學生每天規范做好2次眼保健操,課間10分鐘走出教室,做到‘輕眼課間10分鐘’‘清空教室’,到室外活動放松身心、遠眺”。
“清空教室”4個字,觸碰了公眾的敏感神經。一段時間以來,部分地方中小學生課間10分鐘只準喝水、上廁所,不準在樓道停留,不許到操場玩耍,甚至“拖堂2分鐘,提前上課2分鐘,上廁所不跑都來不及”等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。隨后教育部發聲,將進一步督促地方和學校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定,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,堅決糾正以“確保學生安全”為由簡單限制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。“圈養”學生飽受詬病,一大原因就在于不利于孩子身體健康,會催生越來越多“小眼鏡”。江蘇要求課間10分鐘“清空教室”,還將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等指標納入考核評價體系,并與學校負責人獎懲掛鉤,政策出發點無疑是希望能破解“課間10分鐘被約束”頑疾。
不過有些人并不買賬:從“圈養”到“放養”是不是有些矯枉過正?說到底,從學生需求出發,課間10分鐘是一段很“活”的時間,可以用來解決喝水、上廁所這樣的剛性需求,也可以選擇補覺、和同學玩會兒、發呆,當然也可以用來寫作業、預習復習,他們會將自己調試到最佳狀態,無需過多干預。將學生拘在教室也好,全都趕出教室也罷,本質上都是一種限制。不論相關方面有再多“為你好”的理由,再多不得已與無奈,都要避免越俎代庖,做到真正把課間還給學生。
追問下去的話,矯正“課間10分鐘被約束”,必須“過正”嗎?若繼續重復以前的做法,讓班主任“督促”任課教師不要拖堂,“督促”學生走出教室活動活動、看看遠處,沒什么力度,可能依然沒啥效果。可即便“清空教室”,也難以避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,比如大冬天的還容易感冒。反過來,不走出教室,也不妨礙學生閉目養神。再者,不厘清校園安全事故的各方責任邊界,少了家長的表態,也沒有多少學校有膽量、有魄力放學生走出教室。有效矯治一味“圈養”的,不是一味“放養”,而是學校的擔當作為和家長的支持配合。
歌曲《童年》中唱道:“等待著下課,等待著放學,等待游戲的童年。”達到這樣的狀態,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,也需要家校之間的理解配合。
上一篇:花千萬請外援 這還是群眾性運動?
下一篇:高學歷逃離縣城,考編的幻境破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