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:近日,某地大貨車司機李先生投訴稱,他從江西南昌和湖北鄂州下高速時,收費員認定車上裝的紫薯屬鮮活農產品,不收過路費。但在湖北襄陽,卻
近日,某地大貨車司機李先生投訴稱,他從江西南昌和湖北鄂州下高速時,收費員認定車上裝的紫薯屬鮮活農產品,不收過路費。但在湖北襄陽,卻被收了900元過路費。對此,相關負責人表示,紫薯不是紅薯,不在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內。
對于“五谷不分”的城里人來說,紫薯、紅薯可能早已“傻傻分不清楚”。畢竟,在大部分人眼里,兩者除了顏色大小稍有不同之外,“不都是薯嗎”?明明前兩站的收費員也是這樣認為的,可為何到了你這里,紫薯紅薯,就得分得一清二楚?司機疑惑、圍觀者也不解,同薯為何不同命?
事實上,“同薯不同命”只是調侃,“同薯不同價”卻是實情。相比于適應力強、產量高,“啥地方都能種”的紅薯,紫薯就“矜貴”得多,對生長環境的要求較高,冷不得(不耐寒)、渴不得(不耐旱),一般也只在熱帶、亞熱帶地區種植。所以在市場上,紫薯一般比紅薯貴些,受眾也少些。而這一點,顯然被官方考慮到了——
在2020年交通運輸部官方在答復網友關于“紫薯是否屬于綠通范圍”的留言時提到,《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》所覆蓋的鮮活農產品,是按照國家“菜籃子工程”建設要求,充分考慮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慎重制定的,實際執行情況良好,滿足了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,不宜再擴大品種或類別。再查看最新版的《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》,紫薯仍排除在甘薯類之外。可見,在綜合考慮產地、市場等諸多因素下,紫薯被收過路費,具有一定的現實考量。
回到此案,或許爭議并不在于“紫薯非紅薯”,而是要回應“此站彼站能否一樣”的問題。正如近年來各地高速收費站因“綠通”執行標準不一,也常常鬧出“本地是鮮活、異地變非活”等尷尬。因此,及時建立統一和細致的標準規范,確保“綠通”在全國范圍實施的一致性和公平性,或許更為關鍵。此外,市面上流通的鮮活農產品,總比紙面上更新得快。如何及時根據市場需求,調整更新相關目錄,同樣值得深思熟慮。畢竟,紫薯紅薯,無論什么薯,能上老百姓餐桌的,就是好薯。不妨以“紫薯非薯之爭”為契機,深入思考綠通政策如何在減少爭議與增加適用之間達到完美平衡,莫讓好政策卡在了收費站。